準確的理解與原文風格的再現(xiàn)

張春柏 作

2014年CASIO杯翻譯競賽的譯文評比已于近日結束。本次競賽英語組共收到三百多篇參賽譯文。從總體上看,大多數(shù)譯者非常認真,查了許多資料,作了不少注解。有些譯者甚至閱讀了整本原作,對這部小說進行了一些研究。從不少譯文中還可以看出,多數(shù)譯者在譯文的準確表達和風格再現(xiàn)兩個層面都做了非常可貴的努力,因此譯文的質量普遍較高,令人欣喜。

本次競賽的原文節(jié)選自英國當代小說家馬丁?艾米斯的長篇小說Lionel Asbo: The State of England的第一部第四章。作為當代英國實驗主義風格小說的代表,馬丁?艾米斯的作品在現(xiàn)實主義的敘述中夾雜著意識流、黑色幽默、魔幻現(xiàn)實主義等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藝術手法,因此,語言有些晦澀難懂。這給翻譯帶來了不少困難,在文字的理解和風格的再現(xiàn)兩個層面給譯者帶來了不少挑戰(zhàn)。以下就參賽譯文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一簡評,與廣大參賽譯者和翻譯愛好者探討。

對原文的準確理解

這部小說的語言特點之一是比較抽象,有時候邏輯上還有跳層,給中國讀者帶來不少困難。例如:

So Des lived his life in tunnels. The tunnel from flat to school, the tunnel (not the same tunnel) from school to flat.

這里不少參賽者把tunnel一詞譯為“地道”,理解上有些偏差,雖然Des可能經(jīng)常坐地鐵,但也可能步行,如下文中他特意拐彎去了公共圖書館,所以本文中tunnel并不指具體的地下通道,而是虛指包括地鐵和街道在內的所有“通道”。需要指出的是,tunnel一詞有時帶抽象意義,如tunnel vision (狹窄的視野),這里暗指Des生活在封閉的環(huán)境里,如同一條隧道,如他在上下學的路上沒有什么可以看的東西(他的眼睛只能往上)。如果把tunnel 理解為“地道”的話,就不能解釋他怎么去公共圖書館、Lionel怎么牽著狗護送他去學校了。所以,這里tunnel只能譯為“隧道”或者“通道”,但后者沒有“封閉”的含義,味道較差。

What’s going on with you, Desmond? You were always an idle little sod. Now you can’t get enough of it. Well, what next?

這里Now you can’t get enough of it有參賽者譯為:
譯文一:這么久了,也該閑夠了吧?
譯文二:到現(xiàn)在還沒懶夠。
譯文三:可你現(xiàn)在還不滿足。

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你以前不好好學,現(xiàn)在卻學不夠了。本句的意義只要細心揣摩下文的Renaissance boy即可明白。如果讀一下全書或看一下故事梗概就更清楚了。所以這里可以譯為“如饑似渴”或“現(xiàn)在卻學不夠了”等。

Yes I can. Renaissance boy, innit.
譯文一:我可以的。我是文藝復興式的全才,不是嗎?
譯文二:我可以啊。我是個多才多藝的孩子,不是嗎?

這里參賽者對Renaissance boy一詞的理解基本上是正確的。在文藝復興時期確實有許多達?芬奇一樣的天才,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幾乎樣樣精通。但這里主人公還是個小孩子,剛剛開始對各個學科萌發(fā)出強烈的興趣,還不能說是“多才多藝”或“文藝復興式的全才”, 似乎還是譯為“興趣廣泛”為好。

…You want to watch that smile, lad.
譯文一:……小伙子,你想要注視那抹微笑。
譯文二:……小家伙,你是不是有心讓人學著那個什么麗莎笑一笑呀。
譯文三:……小伙子,你想看到我贊許的微笑吧。
譯文四:……好吧,小伙子,你是想看看那幅畫的話……

不少譯文還加注說明這是蒙娜麗莎的微笑,大概是想到了多才多藝的達?芬奇。實際上,這里的smile與蒙娜麗莎的笑并無直接的聯(lián)系,這類譯法似有過度闡釋之嫌,這與中國讀者對文藝復興的知識比較有限、對蒙娜麗莎有些偏愛有關。有人把本句譯為:“你是想被嘲笑吧?”這就更不知所云了。這些誤譯源自對You want to和watch一詞的誤解。watch在這里有提請對方注意自己某種行為的意義。例如:You have to watch your words when you talk to the general(跟將軍說話時請注意你的言辭,《新世紀英漢大學詞典》)。而want后面接不定式短語在口語中則表示“應該”之意。如:You want to be careful when crossing streets(穿馬路時應該小心,《英漢大詞典》)。因此,本句的正確理解是:You had better stop smiling like that (你最好別老這么笑)。

And it was different at night, because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shapes, levered themselves upward after dark … Des was fleet of foot, but he was otherwise unsuited to life in Diston Town.
譯文一:而且,在晚上的時候也不一樣。不同的人,不同的形狀,在夜晚都會撐起自己……德斯是很敏捷,不過他根本不適合在狄斯頓生活。
譯文二:更何況白天黑夜截然不同,天黑之后活躍在地面上的又是另一群人和另一副嘴臉了……德斯雖然一路暢行無阻,但他并不適合迪斯頓城的生活。
譯文三:走夜路時,戴斯的待遇自然也是不同的,因為形形色色的鬼魅魍魎總喜歡在天黑以后現(xiàn)身作怪……雖說戴斯身手嬌健,可他對底斯頓的生活反倒極不適應。

這里原文的意思是:如果說白天Lionel或許還能保護Des的話,到了晚上情況就不同了,夜幕降臨后,形形色色的人都會現(xiàn)身(lever up),給包括Des在內的其他人帶來各種危險。Des雖然跑得飛快,還不至于受到傷害,但其他各個方面他都不能適應Diston的生活。本句同時也證明前面的tunnel不是地道。

With hesitation, and with deafening self-consciousness, he entered the Public Library on Blimber Road.
譯文一:他猶猶豫豫地走進了布林伯路上的公共圖書館,腦子里回蕩著自己的聲音,簡直震耳欲聾。
譯文二:他猶豫再三,但強烈的自我意識咆哮著震耳欲聾。終于,他步入布林伯路上的公共圖書館。
譯文三:伴隨著猶豫不決和自我保護意識,他踏進了布林博路上的公共圖書館。

以上三例中的誤譯,均源于對self-consciousness一詞的誤解。本詞與哲學意義上的“自我意識”沒有什么關系,它源自一個常用的形容詞self-conscious,意為:worried and embarrassed about what you look like or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you(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意即“忸怩,害羞”(《英漢大詞典》),亦即在某些方面有點自卑的意思,如:Bess was self-conscious about being shorter than her two friends(貝思個頭比她的兩位朋友矮小,對此她非常難以為情)。這里指Des面對這個真正的圖書館,真切地感到了自己的無知,不配使用這么好的圖書館,因此他在步入圖書館之前極為緊張,腦海里嗡嗡作響,心里一片空白。他的這種心理從下文中的By what right or title could you claim any share of it?和他對《太陽報》和《云雀晨報》的比較中就可以看出來。文中的deafening self-consciousness如轉換成一個句子,就是he was so self-conscious(或embarrassed, nervous,shy)(about his lack of knowledge)that there was overwhelming roaring in his ears。另外,本句的譯文還必須表明,他來圖書館是有“預謀”的??紤]到這些因素以及與上文的銜接,本句可以譯為:
他耳中嗡嗡作響,猶猶豫豫、忐忐忑忑地踏進了布林博路上的公共圖書館。

語言風格的把握

語言的形式是意義的重要表達方式,這就是語言的風格,因此忠實原文不僅僅是字面意義的對等或基本對等,在翻譯實踐中必須注意使用適當?shù)恼Z言形式來表達原文的意義,而且譯文還必須自然得體。原文開頭的這段詩給譯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

Each thing hostile / To every other thing: at every point / Hot fought cold, moist dry, soft hard, and the weightless / Resisted weight.

本段詩摘自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原文為拉丁語,1958年由楊周翰譯成漢語:
(一切事物) / 總是彼此沖突 / 同在一體而冷熱、干濕、軟硬、輕重 / 彼此斗爭[1]
有的參賽者直接引用了這個譯文,似乎不太妥當,因為拉丁語和英語的節(jié)奏特征并不一樣,對我們來說,原文就是英語。這段詩表達了萬物相生相克的辯證思想,在漢語里最好用平衡對稱的結構來表達,部分參賽譯文在這方面略嫌不夠到位。例如:

譯文一:每一樣事物針鋒相對著 / 其余所有事物:每一處位置,/ 冷熱相激,潤燥交鋒,剛柔爭斗,/ 輕重互斥
譯文二:他者是他者 / 的敵人:處處皆然 / 熱與冷交惡,干濕相戰(zhàn),柔軟抵觸堅硬,輕微 / 抗拒沉重
譯文三:一切都相互對峙著:處處如此 / 炎熱與寒冷交戰(zhàn) / 濕潤與干燥爭持 / 柔軟與堅硬較勁 / 輕盈與沉重相抗

這里譯文一第一行的“著”和“每一處位置”略嫌拗口;譯文二中的“他者是他者/的敵人”以及幾個動詞“交惡”、“相戰(zhàn)”、“抵觸”和“抗拒”有些生硬,“處處皆然”與下面兩行也銜接不上,因為at every point是用來引出下文而不是與上文銜接的;譯文三第一行中的“都”和“著”似乎多余,“處處如此”與下文接不上,后面四行則過于工整,與原文相去較遠。相對而言,另一篇參賽譯文就比較接近原文的風格:

萬物相生相克 / 盡皆伴其寇仇:無時不刻 / 寒熱對陣,干濕角力,軟硬交手 / 輕與重,纏斗不休

考慮到原文的形式和英漢兩種語言在結構上的差異表達這類思想的特點,可以用一些四字結構,但應把最后的and the weightless/Resisted weight分行譯出,因為詩歌翻譯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尊重原詩的標點和斷行形式[2]:

萬物相生 / 相克: 無處不是 / 冷熱相爭,干濕相侵,剛柔相纏,無重 / 抵消有重

另外,原文中魔幻現(xiàn)實主義、黑色幽默和意識流的敘事風格也給翻譯帶來的很大的挑戰(zhàn)。例如:

So Des lived his life in tunnels. The tunnel from flat to school, the tunnel (not the same tunnel) from school to flat. And all the warrens that took him to Grace, and brought him back again. He lived his life in tunnels … And yet for the sensitive soul, in Diston Town, there was really only one place to look. Where did the eyes go? They went up, up.

這段有點晦澀難解的文字為整個語篇的風格,包括行文節(jié)奏和敘事口吻定下了調子。翻譯時應盡量保持這種節(jié)奏和口吻,切忌隨意添加,造成風格的變化。例如:

譯文一:戴斯差不多就住在地道里。一條從公寓到學校的地道,一條從學校到公寓的地道(但這倆不是同一條),還有地下迷宮里所有通往格蕾絲家再通回原處的條條地道。他就在這些地道里穿梭活動,過他的日子。然而對這個心思細膩的男孩來說,迪斯頓小鎮(zhèn)也真只有一個地方能巴望兩眼。往哪兒看?抬頭,往上看。
譯文二:德斯在一條條隧道里所過的日子就是這樣。從公寓到學校的隧道,從學校到公寓的隧道(并非同一條隧道)。還有帶他去格蕾絲那兒,然后再送他回來的所有那些狹窄擁擠的街道。他生活在一條條隧道里……然而,對于這顆敏感的心靈來說,在迪斯頓市鎮(zhèn),實際上只有一個地方可看。這雙眼睛看向哪里?視線向上,再向上。

這里原文中第一個詞so銜接上面的這段詩,有點“因此”的意思,意味著:由于世間萬物相生相克,Des只能生活在tunnels(隧道)里面,這是他無法逃離的、充滿敵意(hostile)的生存環(huán)境。譯文一中的“差不多”三個字味道不正,一下子破壞了原文的意境。下面的“穿梭活動”、“巴望兩眼”和“心思細膩”與原文的意義與口吻也相距甚遠。譯文二總體上更接近原文的風格,但第一句和上面的詩也沒有銜接好。其次,譯者把all the warrens 譯為“(所有那些狹窄擁擠的)街道”,有點費解。不看原文的讀者也許會問:為什么不是“隧道”了?事實上,從學校與公寓之間和他家與格蕾絲家之間的tunnels也是街道,只是對這顆敏感的心靈來說,都是三面封閉的“隧道”,因此他的眼睛只能往上看。這段文字可以考慮改譯為:

于是,德斯生活在隧道里。從公寓去學校是隧道,從學?;毓⒁彩撬淼溃ú皇峭粭l隧道)。送他去格蕾絲那兒、再把他送回來的那些狹窄擁擠的道道,也是隧道。總之,他生活在隧道里……但是對于一顆敏感的心來說,迪斯頓鎮(zhèn)只有一處可看。這雙眼睛往哪兒看?只能往上、往上。

再如:So, this day, he went down the tunnel and attended school. But on his way home he feinted sideways and took a detour. With hesitation, and with deafening self-consciousness, he entered the Public Library on Blimber Road. Squeers Free had a library, of course, a distant Portakabin with a few primers and ripped paperbacks scattered across its floor … But this: rank upon rank of proud-chested bookcases, like lavishly decorated generals. By what right or title could you claim any share of it?

譯文一:話說某一天,他走入隧道去上學。但在回家的路上,他假裝側身,實則繞了個道。盡管他有些猶豫,而且渾身不自在,但還是走進了布立姆路上的公共圖書館。
譯文二:這天,他依舊照常沿著隧道去上學。但在回家的路上,他佯裝從一旁的小路繞道而行。他豫猶再三,但強烈的自我意識咆哮著震耳欲聾。終于,他步入布林伯路上的公共圖書館。

這里原文中的so是個關鍵詞,起著啟下的作用,意味著由于Des與Diston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心中在尋求擺脫之道,于是作為一個Renaissance boy, 他想到了Blimber路上的公共圖書館,這天便下意識地來到了這里。在翻譯中不但要把這層意思表達出來,而且還要把這種口吻和風格帶出來。兩個參賽譯文均沒能再現(xiàn)這種口吻或風格。其實,在兩句譯文的開頭稍作改變,便不難達到這種效果。

于是,這一天,他照常走隧道去上學,但在回家的路上,他假裝走小路,其實是繞了遠路。他耳中嗡嗡作響,猶猶豫豫、忐忐忑忑地踏進了布林博路上的公共圖書館。
總之,以上的分析說明,在文學翻譯中,準確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而語言風格則是一部文學作品有別于其他作品的特質,這種特質給了作品以生命,譯者永恒的目標與任務就是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再現(xiàn)這種特質。?

注釋:

[1]見《變形記》,楊周翰譯,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一頁。
[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London: Prentice Hall,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