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放寒假了,孩子們在歡呼雀躍地規(guī)劃著自己的假期生活時,很多家長卻眉頭緊鎖:孩子一人在家安全嗎?其實,家長的擔憂不無道理,假期獨自在家的孩子除了可能遇到各種意外傷害外,還存在被誘拐的危險。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 幼兒在受到誘惑時,同意跟隨誘騙者。而在兒童誘拐案件中,只有采用暴力的手段,大多數(shù)試圖采用語言誘騙的手段。而中國的一項調(diào)查也顯示,兒童被拐騙現(xiàn)象非常嚴重,每年都有兒童因此失蹤。那么,家長該如何有效增強孩子防拐騙的自我保護意識呢?

認清常用誘騙手法

家長要讓孩子了解拐騙者常用的誘騙手法。這種手法最常見的有三種:

第一種手法稱為“權威誘惑法”。即拐騙者能叫出小孩的名字,然后告訴孩子說,受爸爸或媽媽委托,前來帶孩子回家,甚至說得到了老師的同意。這類“權威誘惑”通過騙取孩子的信任感而誘騙孩子。

第二種手法稱為“物資利誘法”。例如,“小朋友,在我的車里面有一個禮物給你。想知道是什么嗎?跟我到車里去看看吧?!边@種方法利用誘發(fā)孩子的好奇心而達到拐騙孩子的目的。

第三種手法稱為“帶路引路法”。誘騙者利用孩子善良、樂于助人的品格,有意引誘孩子。例如,“小朋友,你知道去酒店的路怎么走嗎?你能不能帶我去啊?!?/p>

家長要告訴孩子應對上述各種誘騙手段的方法。對于前兩種誘騙,要求孩子至少一定要直接與家長和老師通話確認。因此,必須要求孩子能記住家長的手機號碼。而對于類似“帶路”的要求,為了保護孩子樂于助人的品格,同時又避免可能受到的傷害,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用指路法幫助他人。

多進行反拐騙演習

家長要盡量通過事例分析、游戲和情景模擬問題的方法,強化孩子掌握有關防范拐騙的自我保護方法。由于受到年齡特點和經(jīng)驗的限制,簡單的說教對孩子不容易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直觀性、形象性和操作性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家長可以結合身邊發(fā)生的事例或有關新聞報道中的案例,和孩子一起分析。家長可以借此詢問孩子:“如果你也碰到同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

另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性問題的方法,增強孩子自我防范的意識。例如,家長在帶孩子到游樂場游玩時,可以詢問孩子:“在游樂場,如果有陌生人說,他的寵物狗丟失了,希望你能幫他找一找,你怎么辦?”

避免將“壞人”模式化

在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政府教育部門特別為兒童制作了一個主題為“不要開門”的電視節(jié)目:在事先已征得孩子父母的同意的情況下,由一名男性喬裝成送貨員,帶著一大堆禮物與五彩繽紛的氣球,準備送到一些只有孩子在家的家庭中。結果顯示,半數(shù)孩子表現(xiàn)良好,對“送貨員”的百般誘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著門應答。但是,另有半數(shù)的孩子則讓父母擔心不已。他們不但引“狼”入室,還以小主人的姿態(tài)帶“送貨員”參觀房間……

兒童對于好人、壞人的理解大多來自于童話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代表“壞人”的大灰狼形象通常都是賊眉鼠眼、形象齷齪,甚至通常在晚上才會出來。這些故事形象或一些藝術化的形象刻畫,很容易導致孩子產(chǎn)生思維定勢,造成對缺乏經(jīng)驗的孩子產(chǎn)生判斷上的誤導。就像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節(jié)目揭示的一樣,只要喬裝的送貨員西裝革履、面帶微笑,很多小孩都會喪失警惕。因而,家長要引導孩子打破思維定勢,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壞人的含義,并教會孩子辨識和應對真正的壞人。 文/蔡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