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根據(jù)道德起源實驗的故事,展開的戲說,是一系列博文的之三。

今天還是先說一個在網(wǎng)絡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體會。大家看故事雖然輕松,但也需要從中發(fā)現(xiàn)你所需要的東西,比如兒童教育:

書接上回,心理學家為了研究道德的起源和階級的起源,利用五只猴子做了一個非常實驗,在上次基礎上,改變了某些實驗規(guī)則,變成了道德淪喪實驗:

天變熱了,籠子里的猴子們想沖涼卻找不到地方。終于出現(xiàn)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HERO。HERO在無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當然的引來了一頓飽打。但在挨打的過程中,猴子們享受到了沖涼的樂趣。等身上的水干了之后,猴子A在無意中碰撞了HERO,使HERO又一次接觸到了香蕉,于是,猴子們享受了第二次沖涼,HERO遭到了第二次痛毆。

在此之后,只要大家有沖涼的需要,就會有一只猴子X挺身而出,對HERO進行合理沖撞。大家對HERO的態(tài)度也有了明顯的不同,在平時大家會對HERO異常溫和,以彌補在沖涼時為維護規(guī)則而不得不對它進行的暴力舉動。

一天,在大家沖涼時,飽受折磨的HERO聞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別的猴子心有旁鶩時將香蕉吃了。而且此后沒有了新的香蕉來填補空缺。猴子們陷入了另一個尷尬境地:沒有沖涼的水,也沒有香蕉,只有HERO。

于是,另一個規(guī)則形成了。猴子在煩躁的時候會痛打HERO出氣,HERO不得反抗。當籠子里的舊猴子被新猴子換掉時,新猴子會在最快的時間內(nèi)學會毆打HERO。

終于有一天,老天有眼,歷盡滄桑的HERO被另一只猴子代替了。猴子們失去了發(fā)泄的對象,只能任意選取一個目標進行攻擊。從此以后,籠子里的猴子們不吃不喝不沖涼,唯一的舉動就是打架。

這就是道德的淪喪。

故事我復述到這里,也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體會?我井中月想,許多人看完這個故事,體會可能比我還深,而且會有多種的體會。說到兒童教育方面,這個故事也是很有啟發(fā)的,比如,在嬰幼兒的家庭教育中,家長非常喜歡糾正孩子的行為,生怕孩子養(yǎng)成不良習慣。為此,不惜想方設法去抓孩子的問題,已滿足自己的心理滿足。參見《點評:糾正孩子12個壞習慣》。

錯誤,多指不正確的認識、行為、動作等。是人都會犯錯,孩子也是如此。孩子進行試錯,是他們快速成長的方法之一,故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不斷的試錯過程中逐漸變得成熟??扇绻议L太擔心孩子犯錯,就會把視線偏向孩子不足的地方,千方百計地設卡、加護欄。有時候為了驗證自己的正確“預言”,甚至故意“挖坑”讓孩子跳進去。參見《點評一位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

當孩子進入幼兒期以后,已經(jīng)開始擁有自我意識了。他們希望對所有未知的事物進行探索,盡管家長說過“不能摘香蕉”,但孩子依然想“吃一次香蕉”。于是,孩子某此“摘香蕉”被發(fā)現(xiàn)了,就遭到全家人的一致批評或訓斥,甚至是受到體罰。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會感到一種快感,認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以為拯救了孩子。參見《約翰的胡子和孩子自我評價》。

對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多少會接受錯誤教訓而不再犯。可有些家長比較焦慮,眼睛總盯著孩子不好的地方,在孩子未再犯之前,就設想孩子會再犯,甚至不惜“故意碰撞猴子HERO,使其接觸香蕉”,或故意拿“放在明處的香蕉”來引誘孩子進行“釣魚執(zhí)法”,以此驗證自己的預言!其實,我井中月想這樣的做法,對自我控制和對錯誤認識不清的孩子來說,可以說是毀滅性打擊。參見《點評:讓寶寶“聽話”的懲罰》。

當然,這些總抓孩子錯誤的家長,平時也會對孩子異常溫和,以彌補在為維護規(guī)則而不得不對孩子進行的“暴力”舉動,甚至會利用禮物來獲取孩子的愛,以維持一個正常家庭的運轉(zhuǎn)。這種“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教育模式,很可能讓孩子混淆錯誤的后果,他們?yōu)榱吮M可能獲得好處,會利用撒謊、欺騙等方式來推卸責任,避免被家長直接看到“摘香蕉”。參見《并非所有錯誤后面都是惡意的》。

等有一天,孩子真被發(fā)現(xiàn)做了“摘了香蕉并吃了”,或干脆采取撒謊、欺騙的方式,根本不讓家長發(fā)現(xiàn),其結(jié)果造成家長失去了目標??墒牵承┘议L已經(jīng)習慣使用負面視角看待一切,當孩子“無懈可擊”時,就經(jīng)常把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帶入家中并找對象發(fā)泄。經(jīng)過一級級的傳遞或孩子被直接選為對象,孩子最后成為了“垃圾桶”!參見《教養(yǎng)壞習慣:沒有正確的父母角色變換》。

假若有一天孩子長大了,有了身體和思維上反抗的本錢,于是,他們就成為了真正家庭戰(zhàn)士。因為他們經(jīng)過太多的指責、爭吵“訓練”,為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自然也具備較強的攻擊性。從此以后,和道德淪喪實驗最后“籠子里的猴子們不吃不喝不沖涼,唯一的舉動就是打架”一樣,本應該是溫馨和睦的家庭,也變成了一個充滿“火藥桶”的戰(zhàn)場!參見《案例分析:孩子犯錯后要學會解決問題》。

所以,從道德淪喪實驗中可以看出,家長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更不要不考慮錯誤的動機就對孩子進行懲罰,或采取“釣魚執(zhí)法”的方式。否則,孩子很難獲得直接的認知和體驗,也學不會獨立思考,更不會發(fā)現(xiàn)錯誤和分析原因,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會彌補錯誤損失。同時,家長也因為總盯著孩子的不足之處,很難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進步。(作者:井中月,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和育兒書籍《生活場景中的教子智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