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談孩子教育:孩子犯錯后要學會解決問題
按:本文是對《實戰(zhàn)模擬:孩子非要吃辣的面條》的總結。感謝各位朋友的參與,很多評論寫的非常好,對本文的完成提供了N多幫助,故本文摘抄了不少內容,謝謝啦!
場景:前幾天,在論壇看到這樣一件事:有人在飯館中,看見一個三歲左右女孩,非要點辣面條吃,勸了也不聽??沙粤藥卓谙犹辈幌氤裕瑡寢屢蠛⒆訉ψ约旱臎Q定負責,必須把這碗辣面條吃完。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如何處理?
井中月解答:
對三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們對許多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很想什么都嘗試一下。可問題是,當孩子嘗試做一些肯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父母到底要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比如,孩子在飯館中,非要點一碗辣面條,你是答應呢,還是答應呢?
咦?怎么兩個都是答應?呵呵。
一般情況下,當嬰幼兒階段的孩子提出自己要求時,只要不是危及孩子安全和健康,許多父母往往都會在孩子的軟磨硬泡之下,豎起“白旗”。對這種現(xiàn)象,還真不能一棍子打死,直接說父母這樣做不合適。這是因為,家長首先要區(qū)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合理的自然應該答應,而適當答應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只要后續(xù)教育跟上,也是不錯的選擇。參見《案例分析:孩子為何不敢拒絕無理要求》。
在這里,順便說一下,對孩子某些很合理的要求,也最好不要100%地滿足,要適當讓孩子的滿足度留有“遺憾”和感到“緊缺”,這樣才能更好的珍惜自己所得。比如,家長可以對孩子某些不是很緊迫但恰當?shù)男枨?,采取“為難”和“拖延”的態(tài)度,或直接找借口進行拒絕。這樣孩子就知道,哪怕最合理的要求,也有可能沒“理由”地被拒絕。當然,父母也要和孩子說清楚,這并非是他們的原因造成。參見《實戰(zhàn)篇:怎么做延遲滿足教育》。
對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孩子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比如,孩子以前沒有吃過辣的東西,只是看見別人吃過。此時孩子好奇心很大,家長再怎么解釋可能也沒有什么效果。所以,遇到這種孩子“承受”不了的要求,沒有必要多勸,直接按照孩子意思點一份辣面條!畢竟孩子想吃他們以前沒吃過的東西,這算是勇敢嘗試,而不能算錯誤的。
按說家長是不應該給孩子吃不合適的東西,那怕是孩子“強烈”要求。可當家長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家長事先可預見到,孩子嘗了后發(fā)現(xiàn)跟想象的不一樣,一定不會再吃了。此時,再逼著孩子繼續(xù)吃完,可能會讓孩子下一次不敢嘗試新的菜肴,同時對孩子身體也造成傷害。如果孩子就此會記住“任性”教訓,那家長的寬容就非常有價值了。
三歲左右的孩子畢竟還小,沒有足夠的認知,需要足夠的時間慢慢讓他們建立起對未知事物的正確判斷,慢慢知道什么時候要堅持己見,什么時候該聽其他人的意見。利用一碗辣面條,讓他們了解事物和拓展認知,相信之后孩子會對辣的感覺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對此,家長要以身作則,自己說到做到,犯了錯誤要勇于承認,孩子看在眼里自然會模仿。
所以,在3歲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點了不適合的菜而不愿意再吃,很正常,他們自己已無法再為自己行為負責任了。父母不能因為嚴格要求,就對孩子提出近乎成人化的要求。此時,孩子選擇放棄也是可以的,家長要再點一份孩子能吃的。當然,父母可根據(jù)孩子情緒和表情,引導和爭取孩子主動道歉,承認“失誤”以獲得教訓。參見《戲說家長的11類不合理信念》。
對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孩子以前有過嘗試,父母就要根據(jù)孩子的不同體驗,來分別對待了。比如,孩子在飯前要吃巧克力,或到了商場非要買一個不適宜的玩具,家長就需要“溫和而堅持”地按照界線和規(guī)則行事。因為對這些能給孩子帶來愉悅感的不合理要求,家長這次答應了,孩子下次還會要,當不答應時,很可能孩子會使用哭鬧等“武器”。
但反過來,對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孩子以前有過嘗試,且有不愉悅的經歷,比如孩子之前吃辣的食物很難受,這次“不長記性”還要,這可能是孩子覺得自己以前不能吃辣的,但現(xiàn)在長大可以吃了,或可能是孩子故意的行為。此時,只要不危及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家長先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進行勸說,如果孩子還是堅持,父母就可以同意。參見《故意犯錯既是挑戰(zhàn)也是享受》。
此時,父母同意會給孩子帶來不愉悅的不合理要求,會出現(xiàn)兩種結局:一是孩子撐著面子繼續(xù)吃。如果是這樣,這已經是給孩子一次教訓,父母什么也不用說了;二是孩子沒吃兩口,就說不吃了。這對三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也很正常,孩子總是在犯錯中成長的。此時,依然要尊重孩子,不要諷刺挖苦,孩子會意識到自己任性問題,并從中吸取教訓。
每個人都要面子,有自尊心,孩子雖小也一樣,想處理好孩子問題,應該既照顧孩子的心理,又能夠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所以,父母不能太過教條,讓三歲左右的孩子就對自己行為和決定負責。而當孩子已經吃不下辣面條。父母不做任何改變,嚴格按照事先的約定要求孩子吃完,這就變成了一種變相的懲罰,同時讓孩子把食物和不良情緒結合起來。參見《父母的教化與孩子不聽話》。
三歲的孩子正是對世間充滿好奇的時候,別讓這種“懲罰”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有時候家長態(tài)度端正,不發(fā)火,不直接批評孩子,反而比家長發(fā)一通脾氣、最后又不了了之的,給孩子的印象要深刻。此時,父母最好是從食物不能浪費的角度去說,同時想辦法帶著孩子解決辣的問題(參見后文)。否則,孩子會對食物產生畏懼,以后也不再堅持自己的選擇。
但是,對大一點的孩子,例如童年期的孩子,如果父母和孩子事先有約定,要孩子對自己的選擇或決定負責,那最好按照規(guī)則來。當然,家長允許孩子有變通,甚至是只要孩子承認錯誤,就允許孩子放棄,孩子也能獲得一種“責任”的體驗。比如,孩子不再吃辣面條了,那到下頓飯前就只能餓肚子了,讓孩子體會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不便。參見《讓孩子認識錯誤比懲罰更重要》。
對幼年期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想從父母那里要一些選擇的權利,是絕對應該的。所以,不管孩子出于何種原因,當他們的選擇給大家或自己帶來不便的時候,父母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情況下,要引導孩子去認識自己的錯誤。教育應該是活的教育,在應對孩子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上,懲罰絕對不是第一位的,只知道懲罰會讓孩子選擇“不做”。
因此,當孩子出現(xiàn)“明知故犯”的錯誤,如果家長只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并通過界線、懲罰來減少再犯,那這樣的教育也不完全是成功的。犯錯誤是孩子非常重要學習的過程,他們既要有對錯誤有認知,更關鍵的是盡可能學到發(fā)生錯誤后,如何進行彌補和修正。比起讓孩子意識到少犯錯誤和多承擔責任,那犯錯誤后的彌補和修正,更為重要!參見《懲罰目的是讓孩子害怕后果?》。
所以,當孩子點了辣面條,吃了兩口就不吃了,家長要看到積極的一面。比如,通過辣面條事件,孩子能夠增長經驗,看到問題和承認自己選擇失誤,已經是了不起的進步。此時,如果家長給孩子制造點小“麻煩”,問他們在不浪費糧食的基礎上,那應該怎么辦?孩子可能會提出各種解決辦法,甚至最后真的把原來吃不下去的辣面條,變成不辣并吃完。
那如何讓孩子在犯錯誤或選擇錯誤以后,如何進行彌補和修正,并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利用孩子的羞愧和后悔,此時是教育和引導孩子的最好機會,只要是能解決當前問題,孩子會非常愿意聽,并為此付諸行動。當然,若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和孩子未來的間接經驗知識學習進行關聯(lián),那以后孩子在學習中會輕松和有趣的多,呵呵。
下面以孩子吃不下辣面條為例:
在事前的處理技巧:①利用一般餐桌上都有的辣椒醬或辣椒油,在同意孩子之前,先讓孩子吃,如果孩子吃了一些,例如一勺而感覺沒有事情,就答應;②在吃之前,鼓勵孩子先盛出一些,剩下未動的可以和家人進行交換,前提是需要想辦法說服對方。當然,孩子最牛的是和其他客人交換,這體現(xiàn)出極高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事后的處理技巧:①家長可以啟發(fā)孩子用白開水或要一碗面湯進行沖洗辣面條,這樣面條的辣味就會淡了許多,孩子也就繼續(xù)吃而不會浪費東西了。這就是洗滌方法;②讓孩子和服務生說一下,麻煩重新加工一下,盡可能去掉辣味。這類似于重新制作的方法;③事后技巧三,買一點不辣的、清淡的菜,拌一拌,看看能不能吃。這就是化學的稀釋方法;④如果家中有喜歡吃辣的人,那就打包帶回家;⑤一般情況下,對辣的東西加一點醋,或吃的時候喝一點冰東西,就會感覺好很多。(作者:井中月,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和育兒書籍《生活場景中的教子智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