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的分數公布,今夏的留學市場逐漸升溫。美國受追捧的熱度始終未減,加之赴美留學簽證政策逐漸寬松,申請美國名校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的大學在錄取學生的要求上會放寬條件,就近幾年的錄取情況來看,競爭激烈程度的升溫速度絕不亞于申請者人數的上升速度。

最大的競爭對手在哪里?

這是前不久美國著名文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招生委員步起躍教授來留學港開設講座時所提到的一個問題。對于國際學生而言,最大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美國當地的學生,而是那些有著和自己相當的成績與背景的國際申請者。當申請者語言成績和GPA都十分接近的時候,高校的招生委員們會通過什么來衡量學生、選拔學生?美國著名大學升學顧問Pam Proctor女士在她的暢銷書《大學鉤子》中所提到的:她認為申請大學的過程好比一只三腳凳,一只腳是學生的平時成績、一只腳是英語成績,還有一只腳就是學生的“鉤子”即自身的興趣、實踐和激情,取得美國大學錄取通知的關鍵在于要保持著三只腳牢固且平衡。那些硬性的考試對于每個學生而言是一樣的,但每個人身上的“鉤子”是特有的,是讓自己在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的利器。

給招生官一個選自己的理由

由此可見,當分數成為多數競爭者手中的敲門磚時,個人文書就成為了體現自我個性、特長的主要渠道。然而,“完美”的個人文書并不見得就能換來理想的申請結果,各種獲獎記錄或許在中國人看來是優(yōu)秀的具體體現,但美國大學選拔學生時,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內心所在,而非一個個獎項,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會出現北京高考狀元連續(xù)申請美國11所大學被拒的現象。而自吹自擂,過分煽情的文書更是不可取,這種做法不僅并不利于申請,反而會引發(fā)招生官對信息真實度的質疑。

美國佛蒙特州教育聯委會主席James Cross先生表示,學生在申請時應對所申請的學校及專業(yè)有一定的了解,在申請材料中體現出自己對該校該專業(yè)的興趣所在。留學顧問認為,申請者在文書中闡明自己通過哪怕是一件平凡的小事而收獲到的領悟,通過描述自己所參與的實踐活動,來展現自己對生活的理想,讓招生官明白正是這些理想指引自己選擇申請這所大學、這個專業(yè),而非單純的因為該校在US News上的排名,這些都要比催淚的煽情經歷要來得更有吸引力,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與競爭對手的區(qū)別所在,給予招生官員選擇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