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是先說一個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體會。大家看故事雖然輕松,但也需要從中發(fā)現(xiàn)你所需要的東西,比如兒童教育:

有一個小男孩養(yǎng)了一只烏龜。這天,他想盡了辦法要讓這只烏龜探出頭來,可卻怎么樣也沒辦法。他試著用棍子敲它,用手拍打它…….,但任憑他怎么敲,怎么拍,烏龜都動也不動,氣得他整天嘟著小嘴,好不開心。

來看他的祖父看到了,笑了一笑,便幫他把烏龜給放到一個暖爐上面,不一會兒,這只烏龜便因這溫度而漸漸地把頭、四肢、尾巴給伸出殼外。

男孩開心地笑了。最后,祖父對小男孩說了一句話:“當你要別人照你的意思去做,去改變時,不要用攻擊的方式, 而要給他關(guān)懷與溫暖,這樣的方法反而更有效?!?/p>

故事我復(fù)述到這里,也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體會?我井中月想,許多人看完這個故事,體會可能比我還深,而且會有多種的體會。說到兒童教育方面,這個故事也是很有啟發(fā)的,比如,很多時候我們期待孩子聽進自己的意見,或是要孩子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去改變時,我們會怎么去說?

人,有一個很習(xí)慣的做法,就是喜歡按照自己最擅長和最有力量的方式去做。在成人之間,大家很喜歡采取體現(xiàn)理性的方式,因為這是最有效率的。比如,直接說要求,或使用命令,或強制和利用薪酬來控制等,就算對方不情愿,但雙方都明白自己的地位、職責(zé)、任務(wù),故對方基本都會按照要求去做。所以,許多家長回到家里,也經(jīng)常沿用這個方法。參見《父母要拋棄自己的思維慣性》。

麻煩的是,孩子和成人不一樣,他們更感性一點,也還不太明白職責(zé),以及不管自己是否喜歡都需要做某些事情。當父母使用成人的交往方式,來要求孩子去做某些事情時,爭執(zhí)、對立就必然出現(xiàn)了。而當孩子不聽的時候,家長就認為孩子不聽話、頂嘴。于是,家長為加強進攻能力,會升級自己的“武器”,諸如嚴肅、嚴厲、訓(xùn)斥、責(zé)備,甚至是打罵!

孩子在未到青春期后期以前,在身體狀態(tài)和力量上,遠不如家長,經(jīng)過幾次抗爭,會知道違反父母的“旨意”,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還是“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吧。所以,在這點上,和故事中的烏龜略有區(qū)別,烏龜遇到攻擊會躲在烏龜殼中,而孩子沒有地方去躲,只好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結(jié)果,許多父母為自己的“大獲全勝”而趾高氣昂!參見《為什么你的孩子就是不聽話?》。

可是,父母沒有想到的是,人雖然沒有直接保護自己的鎧甲,但應(yīng)激后,在其心里會建立一道墻和加一把鎖,孩子也是如此的。表面上看,家長采取攻擊的方式,使孩子變得乖順和聽話,可實際上是孩子在心里一筆筆地記賬!這不僅使孩子的安全感下降,以后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說,也使孩子對你所要求的產(chǎn)生厭倦,由消極、磨蹭,逐步發(fā)展到變相反抗。參見《“磨蹭”后面隱藏的大秘密》。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與其經(jīng)常使用一些比較激烈的手段與言語,遠不如故事中那個祖父所講的那樣:“當你要別人照你的意思去做,去改變時,不要用攻擊、批評等的方式,而要給他關(guān)懷與溫暖,這樣的方法反而更有效。”因此,最好的教育模式,是父母要在細致觀察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和問題,采取溫和的方式調(diào)動其興趣,使孩子自己產(chǎn)生內(nèi)在的動力。

另外,就是在成人的工作、生活中,多注意一點方式方法,讓別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事,不僅同樣可以提高效率,還會使人際關(guān)系得到極大改善。當然,這也是比較考量人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癢癢肉”未必是在一個地方,且承受力度也不一樣。對此,我們只能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且多用善意的眼光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