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對《實戰(zhàn)模擬:孩子不肯道歉怎么辦?》的總結。感謝各位朋友的參與,很多評論寫的非常好,對本文的完成提供了N多幫助,謝謝啦!

場景:學齡左右的孩子,某次在與其他孩子玩耍中,在你沒有注意到時,發(fā)生爭執(zhí)并把對方“欺負”哭了,還把對方的鼻子打破了,流了不少血。但你要求孩子向對方道歉時,可你孩子什么話都不說,就是不肯道歉。對此,你認為造成的原因是?

井中月解答: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錯誤”,要求孩子道歉時,孩子卻置之不理。此時,看待孩子的問題,不能僅看表面的。比如,家長要問問自己,孩子的錯誤類型是什么?孩子為什么不承認錯誤和不道歉?怎么說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勸告?

一般情況下,如果為人稍微正直一點的父母,看到孩子在玩耍中出現(xiàn)糾紛,且自己孩子把其他孩子“欺負”哭了,出于思維慣性都會認為是自己的孩子不對。若加上外人“異樣”的眼光看過來,更加感覺到不好意思和沒有面子。于是,急躁的父母會訓斥、打罵孩子,溫和的父母會命令孩子向對方道歉,而虛偽的父母會“話中有話”,護著孩子。

讓我們換個場景,假如你在工作中出現(xiàn)了一個小失誤,你的上司把你叫過去,劈頭蓋臉地訓斥,甚至說你是“白癡”、“傻瓜”,然后要求你道歉和趕緊改正。此時,你的心態(tài)是什么?你關注的重點在哪里?我井中月想,此時你思考的重點絕不是失誤,也不是為什么失誤和如何改正,而是在肚子里面“罵娘”,狠點還會株連上司的九族!

面對任何人的錯誤,情緒的發(fā)泄是不解決根本問題的。這不僅是問題焦點發(fā)生轉移,對錯誤的認知轉到了對人的情緒上,也使犯錯誤的人出現(xiàn)補償里面,即認為訓斥、打罵已經是錯誤的代價了,雙方恩怨兩清了。如果此時再要求犯錯誤的人道歉,也許會迫于“武力”而屈從,但內心絕不是真誠的。這對孩子來說,也是同樣的情況。參見《父母的教化與孩子不聽話》。

最讓人生氣和最不恰當?shù)姆椒ㄊ?,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采取明“貶”暗褒方式來說孩子。比如,孩子發(fā)生糾紛后,有家長輕浮地說:“不就是孩子之間一點小矛盾嘛,沒有什么關系。來,你快去給對方道個歉!”別以為孩子小就傻聽不懂,不能理解父母的“護犢”的想法,他們也是社會人,“聰明”的自然知道該如何去做。道歉,沒門!參見《案例分析:教育孩子別教人性的劣根》。

所以,如果父母在生活中,不能面對和認識自己的錯誤,并進行道歉,就無法給孩子豎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想讓孩子能正確認識錯誤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得到對方諒解,是非常困難的。等有一天,這樣的孩子也使用同樣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父母,就非常容易理解。此時,這些父母又怪罪于主流教育有問題了,沒有盡到育人的責任。

說完這些畢竟是少數(shù)的極端情況,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絕大多數(shù)父母的做法。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糾紛,若出現(xiàn)對方孩子哭泣或受傷的情況,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孩子“惹禍”了,丟人之下連忙向對方家長和孩子道歉,而后要求孩子道歉??蓪嶋H上,這種做法不恰當,是忽視孩子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比較恰當?shù)淖龇ㄊ?,先認同、接納對方孩子的情緒,等其穩(wěn)定后再看自己的孩子。其間,也等于留時間看自己孩子是否主動道歉。參見《教養(yǎng)壞習慣:替孩子道歉》。

當家長解決完糾紛中“受害”孩子的情緒,且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孩子未能主動向對方道歉,父母也不要馬上逼迫孩子去道歉,而是還要解決自己孩子的情緒問題。當孩子出于不良情緒之中,家長的話幾乎是從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根本就沒有進入大腦。所以,與其“對牛彈琴”,不如省點涂抹,也避免自己的情緒爆發(fā)而出現(xiàn)新問題。

比如,當孩子“打”傷了其他孩子,特別是出現(xiàn)流血情況時,很可能自己也被這種意外情況嚇傻了,本來知道如何去做,可在當前情況下,卻什么都不知道了。對于這點,成人也應該有所體會,遇到某些該跑的情況,應激之下反而邁不出腳。所以,當觀察孩子出于緊張情緒下,此時逼迫孩子道歉等于火上澆油,還是先認同、接納自己孩子吧。

再比如,當孩子“打”痛或“打”傷了其他孩子,有可能還處于一種情緒亢奮之中。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功能,類似公雞打架羽毛外張,屬于應激反應。此時,若父母以強勢姿態(tài)進入孩子的情緒范圍,相當于新公雞來打架,孩子為了保護自己,會不分敵我地采取“進攻”姿態(tài)。所以,此時逼迫孩子道歉,同樣屬于火上澆油,于事無補。

如果在孩子發(fā)生糾紛出現(xiàn)“意外”后,雙方情緒經過處理已經穩(wěn)定了,可自己孩子依然不道歉,則情況就比較復雜了,會有多種的可能。如果此時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讓自己孩子道歉,那前面認同、接納孩子的工作等于白做了。此時,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仔細觀察孩子,并傾聽孩子們的訴說,來了解事情的原委,然后再做下一步處理。

比如,父母此時采取命令的方式,要求“打”傷了其他孩子的自己孩子道歉,是非常武斷的做法。對孩子來說,他們很可能會感覺自己父母不公平、從來就不聽自己的述說,以后孩子就對父母失去信任感。例如,孩子“打”傷了其他孩子,很可能是一種正當自衛(wèi),只是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力量,甚至是出于正義,來保護其他小朋友的行為!

孩子“打”了其他孩子而不肯道歉,最常見的原因是孩子認為自己沒有錯,或是以往一種不道歉習慣的延續(xù)。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沒有錯,一種可能是孩子確實是有理的,是對方孩子有較多問題,另外一種可能是自己孩子在其所受家庭教育中,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判斷錯誤。不過說實話,對后面一種,基本是出現(xiàn)護犢或根本不會讓孩子道歉的情況。對此,這里也就不再討論了,呵呵。

所以,在孩子發(fā)生糾紛后,耐心傾聽孩子們的訴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可以獲得孩子的信任,也使父母充分了解事情的原委。當家長聽完以后,如果巧妙地問孩子“你打對方,是否可以解決問題?”,然后引導到就算有理,可打人是不對的,在這點上是應該向對方道歉的。此時,孩子往往會按照家長說的做,同時也學會如何處理糾紛。

另外,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內向的孩子比較好面子,很可能在你沒有要求之前就低聲說了道歉,只是沒有人聽到而已?;蚴瞧渖駪B(tài)和身體語言已充分說明自己認識到錯誤了。所以,此時較好的方法是,不要再逼迫孩子道歉,而是采取共情的方式,把孩子的心聲向對方孩子述說,爭取獲得諒解。假設能讓孩子們和好,那就最牛了。

比較麻煩的是,發(fā)生糾紛以后,孩子知道自己錯了,情緒穩(wěn)定卻死活不肯道歉。對于這種情況,往往是家庭教育出現(xiàn)問題了。此時,家長一定要想想和反思,為什么自己經常為的錯誤道歉,但孩子為什么學不會?別說是孩子的自尊心強,自尊心強的孩子更應該是避免錯誤發(fā)生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否則這只能說孩子是自我中心強。參見《讓孩子認識錯誤比懲罰更重要》。

理論上,如果家長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下,然后再分析對錯,讓孩子清晰地認識什么是錯誤。只有敢于承認錯誤和承擔責任的孩子,才會面對錯誤而主動道歉的。假若有朋友真的遇到孩子就是不道歉,且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則比較好的處理是,為自己的教子無方而向對方道歉,并承諾將會還的,然后帶孩子回家,想辦法去解決為何不認錯的問題。參見《好父母就別怕孩子讓你丟人》。

最后,順便說一下,當遇到孩子的任何問題,別當場處理了就過去,最好要有一定的事后處理。比如,孩子與其他孩子發(fā)生糾紛,應該另找孩子情緒好的時候,采取游戲、講故事等方式,教會孩子避免矛盾升級的小技巧。同時,也和孩子說明,小朋友之間出現(xiàn)矛盾是很正常的,關鍵是要勇于承擔責任,并通過真誠道歉等行為獲得對方的諒解。友誼或友情,就是在這樣那樣的充滿摩擦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參見《孩子未來成功基礎是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