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長認為對即將參加高考的孩子教育很困難,主要體現(xiàn)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總是從自身的角度提要求,但孩子總是達不到要求,結果自己常常感到很痛苦,有一種挫折感。孩子對家長的說教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家長不讓孩子做什么事,孩子偏去做什么事,或者把家里東西摔得到處都是。

孩子長大后,有很多事情寧可跟自己的朋友說,也不愿意跟家長說,家長很難掌握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就沒辦法互相溝通。家長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為孩子做了一切,可是孩子總是不盡如人意。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和說服力,是家長和孩子之間有效溝通的基礎。東方人比較善于理性思考,一開口就是分析,一開口就是道理,然而常常會忽略自己或者別人的情感和感受,也就是所謂的情商不高。這樣就難以對孩子產生影響力和說服力,也就談不上相互間的有效溝通。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情商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認為情商對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是至關重要的。根據他的調查表明,高收入者大多數(shù)智商都很高,但是高成就者不僅智商高,情商也特別高。

情商的英文縮寫為EQ。丹尼爾.戈爾曼博士在上海做報告時說,情感很難像智力那樣用商數(shù)去統(tǒng)計,情商應稱為情感智力,即EI。情商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自我認識;二是自我管理、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三是社會意識,就是感受別人、理解別人;四是社會技能,就是影響別人、改變別人。

家長們都希望能夠對孩子有影響力,即有很強的社會技能。家長怎樣才能讓孩子心動,讓孩子改變呢?一是要感受和理解對方。家長要知道孩子此時此刻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奮斗目標是什么,喜怒哀樂是什么。如果不了解這些,就無法影響他。二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處于冷靜、理智、客觀的狀態(tài)。作為家長,如果你在回家路上遇到了倒霉事,讓你心情很壞,結果回家孩子又跟你頂嘴,這時你還能冷靜、理智、客觀地理解和感受你的孩子嗎?大部分家長是無法做到的。三是要自我認識,了解自已所處的狀態(tài)。有時,人在情緒化的時候,未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這時,家長就要努力控制、調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

家長要幫助孩子成長,首先應該接受自身成長的挑戰(zhàn)。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對孩子的輔導,首先是對父母和教師的輔導。教師和父母調節(jié)好心態(tài)后,再去輔導孩子。家長首先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善于理解自己的孩子。大多數(shù)家長都認為自己能夠理解孩子,而大多數(shù)孩子卻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怎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反差呢?其實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表達理解更困難。

家長們跟孩子溝通經常犯一個毛病:還沒表達理解,就急于提供真理。比如,家長跟孩子反復強調要怎樣做,孩子似乎也聽得很仔細,結果發(fā)現(xiàn)孩子還是沒明白家長的意圖。對同一句話,家長和孩子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孩子執(zhí)行起來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家長對孩子誤解自己的意思,或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要多想幾個可能性,不要馬上指責,不要馬上給孩子下結論。比如,不專心,不認真,不尊重家長等等。家長要從各種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要一味主觀臆斷。例如,孩子作業(yè)拖拉,缺少緊迫感,有多方面的原因:行為習慣不好、缺乏自覺意識、自控能力差、作業(yè)太多太難等等。家長要認真分析孩子作業(yè)拖拉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如果家長武斷地批評孩子,孩子就會反感,慢慢地孩子就不愿意跟家長溝通了。

理解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別人的感受。理解不等于同意,理解也不等于同情,理解是設身處地的將心比心。

【案例1】

點評:感受是非常個性化的,也是發(fā)自內心的。家長不能以自己的感受來衡量孩子的對與錯。

【案例2】

點評:孩子本來想跟媽媽分享快樂的,沒想到媽媽不接納他的感受和心情,而是分辨他值得不值得。久而久之,家長就無法和孩子溝通了。

【案例3】

點評:其實,這個小男孩只是覺得新來的小姑娘賞心悅目罷了,并不是思想有多么復雜。家長要教育好孩子,必須先讀懂孩子。

以上信息選自《高考必勝--心理寶典》一書,由北京時代光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授權中國教育在線高考頻道獨家連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