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以后,中國出現(xiàn)了一大批學貫中西而最終仍然回歸并認同本國文化精神的國學大師。他們先是求學于中國,大量閱讀傳統(tǒng)文化典籍,后又遠渡重洋,廣泛深入地研讀西學。他們對科舉制取消之后純粹標舉知識修養(yǎng)的西方學位制,態(tài)度各不相同,產(chǎn)生了以下幾種情形。

  一種是遍游歐美,深研各門學科,獲得許多博士學位,身上掛滿了博士頭銜。這種情況以胡適為代表。胡適1910年通過艱苦的準備,一路過關(guān)斬將,通過考試獲得了美國用庚子賠款余額設(shè)立的庚子賠款獎學金,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求學。他先是學農(nóng),后又輾轉(zhuǎn)于哥倫比亞大學等美洲各高校之間,如饑似渴地鉆研西方近現(xiàn)代哲學、文學與科學,到1917年學成歸國。胡適通過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答辯,到1927年哥倫比亞大學授予胡適哲學博士學位,前后相隔十年,其間外界有很多的議論或猜測。如果從胡適1910年開始準備留學算起,到他獲得第一個博士學位,前后花了長達十七年時間,可謂在西方求學位道路漫長。這從另一個側(cè)面也反映出在西方某些名牌大學要想獲得博士學位實屬不易。

  不過,胡適一旦具有博士頭銜,加上他自己的聰明勤學以及特殊的政治身份,此后卻一路鴻運高照,種種博士頭街紛至沓來。在1935至1959年間,胡適共獲得了35個博士學位,授予其博士學位的國家和地區(qū)遍及美、英、加拿大和香港。其中美國31個,加拿大2個,英國1個,香港1個;若按學科分,則法學27個,文學7個,人文學1個。當然,其中不少是“榮譽博士”頭街。

  更有甚者,胡適還放棄了許多次獲榮譽博士學位的機會,大約身上的學位太多,已沒有心情搭理,或者說多一個博士學位少一個博士學位對于他來說已經(jīng)沒有什么意義。這種事主要發(fā)生在他任駐美大使期間。1940年3月21日,他給夫人江冬秀的信中說:“去年得了2個榮譽博士學位,因病辭了3個”。1941年1月21日,美國就任總統(tǒng)舉行就職典禮,邀請中國駐美大使參加授勛,胡適未去,又舍掉了一個博士頭銜。此外,胡適留美的第一個學校康奈爾大學,曾打算授予胡適榮譽博士學位,因該校校史上未有先例,胡適不愿“破例”,又拋掉了一頂博士桂冠。來源:www.exam

  第二種是在中西學術(shù)領(lǐng)域盡情涉獵,學術(shù)興趣廣,但同時于其中深鉆一、二門,并取得相應(yīng)學位,博而專精,知識結(jié)構(gòu)合理。不少國學大師走的就是這條路子。

  中國現(xiàn)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對于哲學似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獨到領(lǐng)悟。1915年考上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后,經(jīng)過勤奮學習,又于1919年12月,考取了河南省官費出國留學,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深造。在美國,馮友蘭系統(tǒng)地接觸到了西方大哲學家的原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培根、斯賓諾莎、柏格森、叔本華、皮爾士、詹姆士、杜威等等,一大串西方哲學家的名字,一大堆西方哲學的概念,不同的流派、范疇接踵而至,給馮友蘭以強烈的沖擊。東西方的眾多哲學流派,馮友蘭幾乎無所不窺,營建起一種廣博而淵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

  1923年夏,馮友蘭的博士畢業(yè)論文答辯在杜威教授等人的主持下獲得通過,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而馮先生的學術(shù)思想?yún)s不僅僅限于哲學本身,他在1921年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會議上提出“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學”的問題,后來被轉(zhuǎn)換成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吨袊茖W技術(shù)史》的首席作者李約瑟提出,無論是在以前的千余年,還是在近五百年,中國的科學技術(shù)事實上一點也沒有退步,一直在緩慢而穩(wěn)步地前進,而西方在經(jīng)歷了幾乎沒有任何科技上的建樹的黑暗中世紀之后,卻因文藝復(fù)興引發(fā)了科技大革命。由此李約瑟問道:何以這種科學革命不在中國或印度發(fā)生而是在西方發(fā)生?馮氏命題觸動了李約瑟并因此而引起了全世界的沉思,其余波一直影響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發(fā)生于中國國內(nèi)的文化反思熱潮。其四十年代的“貞元六書”(《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xùn)》、《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沿著“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學”的邏輯理路一路前行,對國民靈魂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建立了獨具個性的新理學體系,其哲學勞作的身影已化入了民族的精神世界,因此,馮先生這一博士學位上凝聚的是一種理性的深邃與文化的良知。

  第三種情況是廣采博納,博大精深,學究天人,但卻無意于學位的獲取,成為沒有學位的大師,這種情況以陳寅恪先生為代表。

  陳寅恪,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孫,大詩人陳散原老人之哲嗣,曾留學美、日、德、法、瑞等國,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法、德文,主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經(jīng)之比較研究。

  陳寅恪先生的正規(guī)學歷是凇吳復(fù)旦公學畢業(yè),那時的復(fù)旦公學還不能算作正規(guī)大學,也不授予學位。陳先生自己認為,該校相當于高中程度。1909年他從復(fù)旦公學畢業(yè)后,考入德國柏林大學,1911年轉(zhuǎn)入瑞士蘇黎世大學,后又入法國巴黎大學,不久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而回國。1918年再度出國,先赴美國哈佛大學,1921年又赴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1925年歸國后就任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dǎo)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之一,被譽為“教授的教授”。

  據(jù)記載:陳先生的侄子陳封雄曾問他:“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么沒有得個博士學位?”陳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難,但兩三年內(nèi)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并不重要?!焙髞?,陳封雄向自己的姑父俞大維提起此事,俞大維說:“寅恪的想法是對的,所以是大學問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學位,但我的學問不如他?!?span style="COLOR: #ffffff">來源:www.exam

  陳先生在自己扎實的舊學根底上遍游歐美深研西學,其學淵深海闊,深不可測,他以《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以及關(guān)于梵、藏、巴利文之研究成果等論著炳彪于學術(shù)史,成為沒有學位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