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是學校和家長雙方理念的碰撞
現(xiàn)在一說擇校,家長都感覺是被逼無奈。其實我覺得,教育最重要的是理念的一致性。孩子在學齡前的6年時間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已經(jīng)在孩子心里形成了一定的模式,這個時候,如果因為上小學之后與學校的理念不一致,那么“犯沖”是不可避免的,而犯沖對于孩子不好,家長和老師也會感覺不舒服。
從我個人來講,過去這些年里面,在孩子的發(fā)展方面,我對動手能力、體能訓練、性格培養(yǎng)以及各種活動等方面都非常重視,我希望孩子的將來是一個open的人。如果用一棵樹來形容,那我希望他都夠有充分的營養(yǎng)讓他枝繁葉茂,而不是為了片面地讓他長高。
因為這樣的想法,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風格相近的學校。這樣,孩子的心理不會有太大的沖擊。有人說,應(yīng)該去國際學校,這樣風格最接近。但是我覺得回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接觸中國文化,國際學校30%的中文教學,感覺和我的想法不大一致。最后,我還是選擇了公立學校,當然是我認為的素質(zhì)教育名校。
要說我根據(jù)什么選學校?我感覺最主要的還是理念。在擇校的時候我最怕的就是這樣幾件事:
第一,害怕學校只重視成績,把孩子變成學習機器。
我知道即使同樣在一個區(qū),不同的學校教學理念差別也是非常大的,盡管他們可能都是家長們趨之若鶩的名校。比如,有的學校作業(yè)超多,對于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是能接受的,因為它給孩子帶來了好成績。好成績最后能為小升初增加砝碼。但是,我恰恰是害怕孩子整天腦子里都是唯一答案的試卷,泯滅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的學校因為各方面原因,限制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孩子的成長,體育活動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沒有了這個,再好的升學率,我也不敢把孩子送進去。
第二,害怕老師集權(quán),對于不同風格的孩子缺乏包容。
社會能進步,在于它的多樣性。人也是一樣,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的人,不會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差異性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東西。如果學校的理念中只有成績,那孩子的差異性不可能得到尊重。那就好比把孩子放錯了位置,最終只能是孩子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被塑造成一個代號。國外的孩子為什么比較快樂?我感覺老師對于他們差異性的贊賞和鼓勵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國內(nèi)也有奉行快樂教育的學校,只不過少一些,所以要去挑才行。
第三,害怕學校不重視多樣性的活動,孩子找不到特長團隊。
其實說到特長,我知道很多人都是在外面報班學習。很多特長的證書也都是參加外面的考級獲得的。對于考級,我不排斥,但是如果特長僅僅為了考級,那就大大降低了它的價值。如果校內(nèi)有豐富的課外活動小組,不管是樂隊也好、劇團也好還是別的什么組織,能讓孩子在校內(nèi)和不同年級的孩子多多交往,對孩子的快樂成長實在是太重要了。從我個人的經(jīng)歷來看,對于學校所有美好的回憶基本都是那些組織和活動。就是在高中最忙的時候,我自己也沒有停止過這類活動,而且我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效率最高的時候恰恰就是課外活動最多的時候。
第四,害怕老師視野不夠開闊,對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造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我知道,不同的學校師資的層次差別很大。這也體現(xiàn)在各類課外活動、競賽中各個學校的不同水平上。其實,孩子的智商水平差異并不大,但是遇到什么樣的老師,對孩子的后天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興趣需要有效的指導,好學校之所以好,老師的眼界和水平是絕對重要的。有人說擇校不如擇師,這話沒錯。但是如果在一個整體師資力量偏弱的學校,今年你擇了一個好老師,明年可能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所以選擇整體師資力量強的學校,是一個保險的辦法。國外學校大家之所以感覺比較放心,我覺得和師資的整體均衡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其實說到底,擇校是學校和家長雙方理念的一個碰撞。在中國,想推行素質(zhì)教育是很有風險的一件事,需要家長的配合才行。很多時候,家長和學校是個相互作用的關(guān)系。如果一個學校的家長群體整天關(guān)注的都是升學率,那么最后學校一定也會做出某種妥協(xié)。從這一點上來說,學校和家長,就是雙向選擇。而共同的教育理念,就是結(jié)合點。
經(jīng)??吹接屑议L為孩子作業(yè)多的招架不住而煩惱,對于閱讀對于鍛煉,家長們知道這些重要,但是又沒有辦法和學校的要求抗衡。最后,家長的妥協(xié)就意味著對孩子某些方面能力的放棄。如果在當初擇校的時候能夠注意一下家長的理念和學校理念之間的關(guān)系,我想,對孩子對家長都是一種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