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言譯語】翻譯中的乾坤大挪移:以實喻虛
英語或以物質名詞取代抽象名詞,或以人的某種表情或動作揭示人的內心世界,或寓深刻哲理于栩栩的形象之中,諸如此類的以“實”喻“虛”的表達化抽象為具體,變空洞為形象,令讀者如睹其物,如聞其聲,經(jīng)久不忘。有人認為:翻譯中學會抓住精神實質,擺脫原文表層結構的束縛,防止從“實”到“實”的轉換,做到licentious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此觀點尚欠推敲。對于英語中以實喻虛的形象表現(xiàn)手法,翻譯時應想方設法維系原文的具體性及形象性,一個常用的手段即是從“實”到“實”,將英語的以實喻虛譯成漢語的以實喻虛。
最近讀到這樣一句:The magic spades of archaeology have given us the whole lost world of Egypt. 其譯文是:考古學家變魔術似的把古埃及的整個世界都給我們發(fā)掘出來了。且不論magic一詞譯成“像變魔術似的”是否恰當,譯者將原文中用得絕妙的spades隱去不譯,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若將spades一詞直譯如何?如譯:考古學家神氣的鐵鏟把古埃及的整個世界都給我們發(fā)掘出來了。
盡管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語系,各自具有自身的特點和習慣,但卻“共享”著為數(shù)甚眾的以實喻虛的類似表達,許多形象語匯的引申義及其引起的聯(lián)想也是“不謀而合”的。漢譯時,盡可采取事半功倍的從“實”到“實”的“拿來主義”,直譯無妨。如:
至于哪些形象詞匯可以作如上直譯,哪些需意譯,在相當程度取決于漢語遣詞造句的習慣,似無規(guī)律可循。同一個物質名詞在此句可直譯,在彼句則需意譯。如:
上文談及的spades一詞可以直譯,但同一篇文章中的pick and shovel卻無法直譯。如:
當然,我們所說的想方設法維系原文的具體性和形象性是以統(tǒng)籌“信達雅”之間的辨證關系為先決條件的,并不是一味地求形象而偏廢其他翻譯要義的“削足適履”式的硬譯。
If the term sounds unscientific to the 20th-century ears, let us remember there is a definite connection between marshy lands and malaria.
若將上句中的ears譯成“耳朵”,豈非可笑?
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句中的the cradle和the grave十分具體形象,讀來韻感強烈,但若直譯成:一個人在搖籃中所學的東西會帶到墳墓中去。從漢語的欣賞習慣來看,譯文就顯得過直過露,委實有點欠“雅”。不若意譯成:少時所學,到老不忘。
將以實喻虛表達中的“實”作“虛”譯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這僅是在直譯行不通的情況下的一種方法。精彩的以實喻虛的表達僅能囫圇意譯,也是一種“不可譯性”的體現(xiàn)。原文的妙處也只能由譯者“獨享”及“意會”,而無法以漢語“言傳”,與讀者“同享”。
在很多情況下,無法通過直譯來保持原文的具體性及形象性的時候,意譯也并非就是唯一的辦法。“變通”也是一條理想的出路。所謂“變通”,即在“信”的前提下,揚漢語之長,用間接的、靈活的手段來維系原文的具體性。具體言之,有以下兩種常見的方法。
- 相關熱點:
- 英語翻譯
- 英語口譯學習網(wǎng)
- 天津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