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在一個級別內,能有足夠量的書籍來保證孩子的閱讀和鞏固?這就不得不說說國外的分級閱讀體系。應該說,看過各出版社的圖書分級目錄,真是不得不佩服它們在出版讀物的時候對于孩子閱讀能力提高所花費的心思。

比如:配合 Phonics 的學習,很多出版社都有配套的讀物。有些在封面上直接就標注本讀物是訓練具體哪一個音的,里面圖文并茂,讓孩子能夠通過這樣的一本本書,把相應的 Phonics 規(guī)則都練習到。同級別的書,交叉訓練,內容關聯(lián)但不重復。讓孩子們在一個個不同的故事中,重復拼讀同類的音,最后在大腦中交互印證,從而達到不用特殊記憶也能見到就讀、聽到就寫的程度。

因為學習痕跡重的讀物往往趣味性會受到影響,所以出版社除出版大量的繪本外,還編排了非常多的故事性極強的系列分級讀物。

這些讀物,大多從初始自主閱讀的難度(學前班前后)開始,直到 Chapter Book(二至四年級)。孩子們在每一個能力所及的階段,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好玩的故事,在故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閱讀能力的訓練。對于一些好玩的讀物,因為級別比較高,有些出版社就專門進行改編,把它們做成適合入門水平的讀物,讓喜歡書中人物的孩子一開始就能讀到這樣的書。

現(xiàn)在想想北美三年級及以下學生沒有教材的原因也許正在于此:沒有教材,就意味著都是教材!只要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從根本上是為孩子們服務的,是按照科學系統(tǒng)的體系設計制作的,那么,所有出版社出版的書籍,都是孩子們的教材。

老師的作用在于選擇各種讀物中最精華的部分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解。安妮班上發(fā)放的小書都是老師自行打印或者復印的。每一個小冊子有一個特定的目的,訓練一項特定的技能。

回國后,我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有些媽媽很熱衷于國外的教材。也經(jīng)常有人問我,說美國什么什么教材好不好。 我感覺,這種問法本身就說明了對國外教育思路的不了解,或者說是用中國人的觀念來看待國外的教材問題。

國外的教材,是被老師裁裁減減、拼拼合合之后出于特定訓練目的來使用的。好還是不好,不是教材本身的問題,而是老師的能力水平問題。國外的每一個老師,在教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都要配合使用多種不同的材料。所以國外的老師說,我教一個年級的教學材料就有十幾個紙箱子那么多。你說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就看怎么用。

老師在課堂上讓孩子把概念弄清楚了,孩子回家后就不用把大量的時間花在重復教材上。孩子們最主要的作業(yè)就是靠大量的泛讀來鞏固這些知識點——很多時候泛讀的書不一定就是今天講過的知識點。但是,因為他們有老師教的明確的選書原則(本章第三、四節(jié)詳細介紹),使得讀的書之間會有大量的交叉重合,一個知識點,比如某一個音,會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最后,就形成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應該說,Phonics 最終是一種孤立的方法還是能形成能力,完全取決于怎么使用它。北美 Phonics 的成功在于它是依托于科學閱讀的框架體系,作為技能來訓練的,而不是作為一種知識、一種規(guī)律,記住了就可以的。

所以他們的 Phonics 教法是:先有閱讀接觸的基礎,再系統(tǒng)梳理一下規(guī)則,然后通過大量閱讀合適的讀物來鞏固強化。最終達到的結果是:一個規(guī)則不管在什么樣的閱讀材料中出現(xiàn),孩子們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反應出來。甚至說,最后將 Phonics 這種有形的規(guī)則變成了閱讀中無形的感覺。而這種內化的過程,就是一種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