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無印良品,現(xiàn)在的中國年輕人應該都很熟悉了。

在國內(nèi),他似乎代表著消費升級(consumption upgrade),不少人都覺得它是質(zhì)量、品味、甚至經(jīng)濟實力的象征。

無印良品東西的質(zhì)量確實不錯,不過,和很多中國人理解的不一樣,它在日本實際上代表著“消費降級”(consumption downgrade),是這個趨勢的標志品牌。

在國內(nèi),無印良品似乎象征著一種富裕中產(chǎn)階級的高端消費,但它在日本實際上是一個國民品牌,核心特征是“好用”和“便宜”。

當然,這個便宜是相對于日本國民的收入水品而言。不過即使拋開這個比例不談,它在中國賣的價格也確實算貴。

而雷人的是,無印良品在海外通常還不撕掉他們的日語價標,于是你能輕松地當場進行對比。

It’s a bit annoying that many MUJI products still have their original Japanese price tags. And with a knowledge of the currency exchange rate one can quickly see the price gap.?And that kind of ruins my experience in MUJI…
我覺得無印良品把日語原版價標保留下來的做法真的很煩人。只要你有基礎的匯率知識,你就能當場看出里面的價格差。這真的有點破壞我在無印的購物體驗。

有些人覺得這是外國品牌來收中國人的智商稅了,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無印良品在中國之所以賣得貴,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它的物流(logistics)。

和很多國際品牌一樣,無印良品在中國售賣的商品實際上是中國制造的,這理應讓它們很便宜;但是,由于一些法律方面的限制,以及一些實際操作的問題,無印良品在中國生產(chǎn)的這些產(chǎn)品不能直接運到他們的店鋪,必須先從工廠運回日本,再從日本進口(import)

于是,加上關(guān)稅(tariff)供應鏈成本(supply chain cost),他們產(chǎn)品最終的售價就很高了。

還有,這里面也牽扯到一個“規(guī)模效應”(scale effect)的問題,無印良品的CEO金井政明還說過: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店鋪相對較少,所以訂貨量也比較少,這樣就很難通過調(diào)整運營方式和布局來把成本降下來;如果開店密度能像在日本一樣高,中國無印良品的價格應該能降低不少。

另外,這也關(guān)系到了無印良品的選址;在日本,無印良品除了有中國這種商場店以外,還有便利的街邊店,甚至還會在7-11這樣的便利店里開貨架;而在中國,他們開的基本上都是1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店,而且是開在中高端的商圈里,所以售價必然降不下來。

?

OK,來講講今天的詞?import

它的意思是“進口”,既是動詞也是名詞;與其相對的是?export,表示“出口”

?

那么,我們來造個句子吧~

The report calls for a ban on the import of hazardous waste.
這篇報道呼吁禁止危險廢棄物的進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