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女孩的英國留學生活寫真
在英國留學的這幾年,現(xiàn)在想想已經算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幾年。而下面將將最重要的人生時光中所遇到的事情與大家分享。
我剛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讀碩士的時候,有兩件事特別不習慣。第一件是課程數(shù)量。按照學校對學分的規(guī)定,我整個學年加上必修課一共才只有4門課程!但我之前在國內讀本科時,平均一個學期就有七八門課程,最多的一個學期考了11門試。面對學業(yè)從每年十來門驟降到4門,我當時一來覺得這學費交得有點“虧”,二來覺得未來一年的學習一定是“小菜”。記得開學初我還跟國內的朋友們信心滿滿地說,課程這么輕松,那我剩余的大把精力就只能每天去附近的大英博物館消耗嘍!
這個天真的想法自然從未實現(xiàn)。事實上,正式課程一開始,我就體會到英國這種“精簡”教學的壓力:老師講課的風格不再是我熟悉的知識點串講,每節(jié)課倒更像是一個會議發(fā)言,講義一開場就是老師自己對核心問題的評價與觀點。至于這個觀點你能理解多少,能提出多少贊同或反對的意見,取決于每周每一門課那長達兩頁紙的推薦閱讀書目你讀完了多少。換句話說,別看一周每門課課堂時間只有2-3個小時,但聽懂這兩三個小時的課程需要每個學生幾十個小時的課下準備。教學的起點已經不再是擴充學生的知識廣度,而直接起步于構建學生對知識的駕馭能力。很快我就轉為慶幸“還好只有4門課”。
第二件讓我不習慣的事情是課程人數(shù)。必修課和熱門課還好,總會有二三十個學生,但我選的一門經濟歷史系的選修課一共才有7名學生!記得第一天上課看到空蕩蕩的教室里只有我們幾個人,我的直覺便是選這門課是個“壞主意”。和很多不習慣于英國研討課這類授課形式的國內留學[微博]生一樣,我當時的小算盤是,如果20個學生一個班的話,研討課上每個人說一句話,半個小時就過去了。但這門課一共才7個學生,每周都要對一個新議題談3個小時——我們會有那么多可說的嗎?到時候7個學生面面相覷,這會不會是每周最難熬的3個小時呢?
結果這類冷場從未出現(xiàn)。事實上,也許因為人數(shù)少,每個學生的課前準備都格外充分,而且因為班級小,大家很快熟悉了相互的思維習慣和觀點,因此每周的討論不像是割裂開的專題討論,倒像一場長達22周的深入而連續(xù)的對話。常常是3個小時的課程結束后,大家會相約一起到附近的比薩店繼續(xù)聊。當然,聊的話題就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內容了,而是山南海北各類趣事。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即激發(fā)大家對這門課探索熱情的,其實不是博學教授的引導,而是每周“過招”討論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在水平相當?shù)耐瑢W中那個更有洞見的人——原來朋輩壓力才是最有效的動力!后來這門課成為我碩士期間最喜歡的也是收獲最大的一門課。
現(xiàn)在每每想起那段留學時光,都會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留學讓我有了鍛煉,留學讓我學會了如何獨立,留學讓我變得更加堅強。